摆脱“暑期综合征”,帮孩子备上这份“收心”指南!
作息时间不正常、沉迷电子产品、零食不离身……如果你家孩子出现以下不良习惯,很有可能是患上了“暑期综合征”。
“暑期综合征”并不是一个专业病种名称,是指在时间相对较长的暑假生活中因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带来的各种生理或心理反应。一旦处理不当,可能会影响孩子新学期开学后的学习和生活状态,出现失眠、健忘、走神、起床困难、记忆力减退、理解力下降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对开学表现出恐惧,甚至抗拒返校,无法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等,家长一定要重视。
“暑期综合征”的常见表现有:
作息不规律
很多孩子暑假养成了晚上不睡、白天不醒的习惯,最基本的起居作息一乱,连带着学习作息也跟着乱。
拖延症上线
暑期开始时,受学校规律作息的惯性影响,还是会认认真真地写作业。但到了暑假后期,孩子渐渐松懈下来,“拖延症”很可能不知不觉地找上他们。
沉迷电子产品
孩子每天花费在电视、手机等电子产品上的时间随着暑假持续而递增,一写作业就找借口。
不吃正餐专吃零食
放假在家,父母管得相对宽松,孩子想吃什么吃什么,导致正餐时间吃不下饭。
依懒性增加
平时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一到放假,尤其是有老人照看的情况下,变得事事依赖长辈。
乱发脾气
作息紊乱带来的副作用就是“长脾气”,家长一旦不顺着孩子的意思,孩子就开始乱发脾气。
开学在即,送给家长一份“收心”指南,帮助孩子在暑期的最后几天里摆脱“暑期综合征”,愉快步入学习正轨。
一、尽快恢复在校作息节奏
到暑假中后期,家长可根据孩子前段时间的表现,适当调整孩子的作息,如起居时间、作业时间、放松时间等,在开学前几天,逐渐帮孩子将作息时间调整到能尽快适应学校作息的节奏。
二、保证合理膳食营养
注重一日三餐营养的均衡摄入,荤素搭配,不能“放养式”任由孩子无节制吃零食。同时,引导孩子正确的“审美观”,避免身材焦虑,鼓励适当运动,拒绝过度节食减肥。
三、给暑假作业进度“充充值”
家长可以根据孩子暑期作业的完成情况采取适当“奖励”的方式,鼓励孩子每天完成定量的作业,并对后期作业完成计划做相应修改,保证作业进度。
四、自主复习为新学期做准备
在暑假后期也需要家长们多多督促孩子,养成自主复习的习惯,把上学期没有弄懂的知识复习巩固一下,增强学习的主动性,顺便为新学期开学做好准备。
五、控制电子屏幕时间
家长一方面要以身作则,在孩子面前尽量少看手机,多陪伴孩子。另一方面,家长要管理好孩子看电视、玩电脑、玩游戏的时间,跟孩子约定好每天的上网时间。
六、适度家务和社会实践活动
家长要耐心教导并鼓励孩子承担简单的家务劳动,提高孩子对家庭的责任感及生活技能。还可让孩子参加社区活动或志愿者活动等,让孩子多体验生活,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
七、积极调整情绪
指导孩子合理宣泄放松,适量运动、倾诉、听音乐、写日记,以及把烦恼写在纸上撕碎扔掉等,都是宣泄放松的好办法,再次,多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肯定他的优点,营造轻松、温暖、支持、安全的家庭氛围。
总之,家长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多鼓励、多支持,少批评、少打骂,让孩子能完整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平时尽可能多陪伴孩子,多与孩子互动,有效的亲子陪伴,才能让孩子彻底远离“暑假综合征”,健康快乐成长。